查看原文
其他

学苑 | 任育新:学术建议中专家个人身份建构的顺应性研究

任育新 语言服务
2024-09-04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哦!

本文是2010 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学术互动语境中交际者身份建构机制及语用制约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0YJC740087)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兰州理工大学“红柳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编号:Q201205)资助。

摘要
基于汉语语境下的博士论文开题语料,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方法考察了专家在其建议话语序列中所建构的个人身份的类型、建构策略以及身份建构的动因。结果发现,在这类学术互动建议话语中,专家建议者主要建构了三类个人身份,即权威专家身份、知识渊博专家身份、谦和专家身份。同时,不同的策略用于建构不同的身份。由此本文认为,这些身份的动态建构是为了满足当前交际的需要、顺应不同语境因素的结果。这些身份是一种语用资源,身份的建构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
关键词
个人身份建构;建议话语序列;语言顺应论

1引言

机构性互动中,参与者总是以一定的身份进行交际,这种身份由于其机构性特征而看似是默认不变的。这种“默认身份”(Richards,2006)是机构性交谈的主要特征之一(Thornborrow, 2002),如教师和学生、医生和病人、专家和新手等。在汉语语境下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专家身份是参加论文开题的委员会成员的默认身份。然而据观察,默认的专家身份在动态交际中会不断被加以调整,从而使其某一个层面更加突显。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拟探讨默认专家身份如何在动态的交际中被不断调整,从而使其更加具体,也即专家如何在学术互动交际中动态地建构自己的个人身份。因为虽然已有研究探讨了学术口语互动中交际者身份建构,如Tracy和Carjuzáa(1993)考察了教师与研究生如何建构其学术身份和机构性身份;Tracy和Naughton(1994)考察了专题讨论会(colloquium)中的参与者如何通过提问来建构其学术身份;夏芳(2009)探讨了英文硕士论文答辩中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建构。但这些研究很少关注交际者默认身份如何在具体交际中被不断调整,以突显其某个层面。另一方面,现有学术互动中身份建构研究大多基于某一类体裁,如专题讨论会、论文答辩等,而较少关注在某一类体裁下的某一类活动(如建议活动)中交际者如何建构其个人身份。鉴于此,本研究将集中于汉语语境下博士论文开题语料中的建议话语序列,回答以下问题:1)汉语语境下的博士论文开题中,专家建议者主要建构哪些个人身份?2)专家建议者建构这些个人身份的策略是什么?3)专家建议者动态地建构这些个人身份的动因是什么?

2分析框架

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话语方式和特定语言手段是建构身份的重要策略。Oliveira等(2007)考察了专家身份建构不同语言层面的变体,包括词汇(词汇选择)、句法(优选语法结构)、话语结构(话语序列和话步的分布,如提问、回应、评价等)、韵律(语调、音量和说话速度)以及诗学话语(poetic discourse)(如平行结构和重复)。本研究以此分析框架为主,并对其加以完善,将语义内容和语境因素也纳入其中,因为语义内容和语境在身份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Locher & Hoffmann,2006;Ho,2010)。修正后的框架主要包括:语言形式、语义内容、话语方式和语境。语言形式主要指词汇、句法等手段,语义内容主要指话语的命题内容,而话语方式主要包括Oliveira等(2007)所探讨的话语结构、韵律及诗学话语等。这些变量可以被单独或联合用来建构身份。另外,语境因素总是以不同的突显程度参与到身份建构中。根据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1999),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前者主要包括语境衔接、互文性和话语序列,后者主要包括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本研究主要参照语言顺应论中的交际语境框架。在个人身份的分类上,我们主要参照了Ho(2010)对领导个人身份的分析和Tracy(2002)对个人身份的描述。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通过对请求邮件语料的分析,Ho(2010)将领导个人身份分为以下几类: 负责任的领导、理智的领导、权威的领导、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和彬彬有礼的领导。Tracy(2002)将身份分为四类: 主体身份、交互身份、个人身份和关系身份。其中,个人身份主要指一个人的个性、态度以及品格,其主要内容包括如冲动、诚实、圆滑、直率、理智、公正、爱批评别人、爱帮助别人、幽默、严肃,以及诸如爱搬弄是非等个性。另外,现有研究虽然已广泛探讨了身份的多样性和身份建构的动态性,但对身份建构的语用动因却关注不够。基于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1999)的基本思想,本研究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语用顺应过程,是交际者为了满足各种交际需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而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和语用策略动态地对自我和他人在社会网络和交际网络中进行定位的过程。在动态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建构的各种身份都发挥一定的语用功能,具有各自的交际价值,是一种语用资源(陈新仁,2004;袁周敏,2011)。同时,为了深入探讨身份建构的语用动因,本研究将交际需要分为主要需求和次要需求。前者是指建构某一身份所要实现的最终交际目标,而后者是指建构某一身份所要实现的人际意义的需求。

3语料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是博士学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事件,一般由导师召集,邀请几位同行专家组成博士论文开题委员会,对参加开题的博士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估,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同时为该博士生提供相关建议。按照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可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专家委员会主席)宣布开始、(参加论文开题的博士生)陈述(其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提问及建议、(专家委员会主席)宣布结束。我们所关注的是“提问及建议”阶段。本研究语料来自通过录音收集到的某高校博士论文开题的自然语料,包括3个博士论文开题,录音时间分别是2009年7月、2010年7月和2010年10月(为了讨论方便,语料分别编号为: D1、D2和D3)。录音转写之后(转写规范请见附录),我们挑出了其中的建议话语。基于现有关于建议的研究,我们把像学术互动这类机构性互动中的建议看作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活动(Vehvilinen,2009),同时也看作是一种典型的言语行为(Austin,1962;Searle,1969)。因此,在对建议的甄别上,我们将这两种方法加以整合。具体来讲,以微观的建议言语行为的中心行为为基础,扩展到建议话语的序列,从而将建议置于一个比较宏观的语境中进行考察。这样一来,既考虑到了建议言语行为的微观层面,也考虑到了建议的宏观话语序列特征。最终,我们共获得建议话语序列246例,其中自我引入型建议182例,他人嵌入型建议64例。“自我引入型建议”主要指建议者自己构建了建议行为实施的语境。换言之,建议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就提出建议,而是通过“指出问题”、“评价”或“询问”等语用行为作为前序列引入建议实施序列。这类建议比较典型的结构是:建议前序列(指出问题/评价/询问)+建议实施序列(提出建议+建议后序列(提供理由/说明原因)。“嵌入型建议”是指第二个建议者在第一个建议者所构建的语境之下直接提出建议。换言之,第二个建议者利用第一个建议者构建的建议的前、后话语序列或整个建议序列来直接实施自己的建议行为。对此具体讨论请参阅任育新(2013)。

4专家建议者个人身份的类型及其建构策略

基于身份建构分析框架,我们以182例自我引入型建议话语序列为基础,通过话语分析对专家建议者所建构的个人身份及其策略进行了考察。语料分析表明,专家建议者主要建构了三类个人身份:权威专家身份、知识渊博专家身份、谦和专家身份。另外,专家建议者使用了不同的策略,突显了专家身份的这些不同层面。4.1 权威专家身份及其建构策略权威性是专家身份的一个重要方面(Decapua & Huber,1995)。这类身份建构的主要策略是使用特定的话语方式和语义内容来突显对其建议合理性的高度确信和自己在该机构性语境下的较高权势,如直接进行评价、建议,不用任何缓和表达,说话非常肯定等。如例(1)中,T2通过这些特定的话语方式和语义内容突显了其在该机构性语境下作为专家建议者的权威性。(1)(来自D1)1 T2:……我并不是反对你提各种语用、语义、句法constraints,但是一定,你最后你需要展示我这个句法constraints都是来自我这个parallel,语用constraints 也是来自这个parallelsystem。你要展示一下这一点。另外,使用强化语(如“一定”、“必须”、“应该”等)也是专家建议者建构此类身份的主要语用语言策略。例如:(2)(来自D3)……7 T3:一定要把自己的思路理清楚,你到底要回答几个问题,8 S:[前边的好像更清楚一些]9 T3:[不需要给那么多],你不需要给那么多问题。10 S:噢。11 T3:你只需要给你研究的问题就OK了。此例中,T3通过在第7行中使用强化语“一定”和“你到底要”以及第9和11行中的“你不需要”和“你只需要”等强加程度较高的话语方式突显了其作为专家在建议中毋庸置疑的权威性。4.2 知识渊博专家身份及其建构策略专家建议者也会通过突显其在某些研究领域的渊博的知识而使其专家身份得以强化。在这类身份建构中,专家建议者使用的主要策略是展现其对相关领域文献的了解和掌握,往往在建议前序列中提及一些相关文献或别人的研究等。如例(3)中,T1提到《认知语言学》上几篇与existential研究相关的文献,并明确指出S在其开题报告中均未涉及这些文献。(3)(来自D1)1 T1:…… 我记得《认知语言学》杂志当中,最起码有两到三篇文章都是关于existential,……21 T1:哦。(1.0)好多这方面的,你都没有提到,就是这种相关的文献。S:嗯。通过展现对相关文献的掌握,T1建构了其知识渊博的专家身份。再如例(4)中,T5通过提及《社会语言学》上的一篇文章来建构其知识渊博的专家身份。(4)(来自D3)……20 T5:因为我看到的《社会语言学》上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就是,类似于跟你这个挺相近的,它把一次论文答辩,21 T1:嗯。4.3 谦和专家身份及其建构策略这类身份体现了专家谦和的个人品质,主要表现为说话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减轻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程度。这类身份建构的主要策略之一是使用强调个人观点的模糊限制语(Caffi,1999; Mullan,2010),如“我觉得”、“我个人感觉”、“我个人认为”等。下例中,T5通过使用这些语用缓和策略突显了其谦和的个人品质。(5)(来自D3)……9 T5:我个人感觉哦,10 S:嗯。11 T5:我觉得可能在处理语料方面,12 S:嗯。另外,疑问附加语也会被用来建构谦和专家身份,因为这类语用语言策略可以突显交际双方的亲和关系(冉永平,方晓国,2008)。下例中,T2通过疑问附加语“是吧?”和“对不对?”突显了其与S之间的亲和关系,强化了其谦和品质。(6)(来自D2)……8 T2:你比如你用一个例子,比如这个例子,你就从这几个方面先试一下,看看行不行,对不对?9 T4:是。( 3.0)10 T2:意图表达,这怎么去判断,是吧? 比如说,(...)哎,看不见的,你看不见人家意图的,对不对?此外,还发现有专家使用表示谦虚的程式语。如在例(7)中,T3通过使用“供你参考”和“有些可能说的对,有些可能说的不对”等汉语中常见的表示谦虚的程式语,建构了一个谦和专家的形象。( 7)(来自D3)……19 T3:但是我看完以后,你这个我觉得有些核心的东西哦,20 S:嗯。21 T3:哦::: ,供你参考。22 S:嗯。23 T3:有些可能说的对,有些可能说的不对。……以上分析表明,专家身份的不同层面可以通过不同策略突显出来,这些策略主要由相互关联的话语的不同方面(即语言形式、语义内容、话语方式)来实现。这些不同层面体现了该机构性互动中专家建议者多样化的个人身份,同时也说明了身份的多样性和多层面性(Ho,2010; Omoniyi,2006;Tracy & Carjuzáa,1993;董平荣,2009;夏芳,2009) 以及身份建构策略的多元化( Oliveira et al.,2007)。但需要说明的是,专家建议者的这些个人身份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突显权威性和具有渊博的知识是对专家身份的强化,而突显谦和品质则是对其专家身份的弱化。另外,这些专家个人身份在建议话语序列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权威专家身份主要分布在建议前序列和建议实施序列、知识渊博专家身份主要分布在建议前序列和后序列,而谦和专家身份主要分布在建议实施序列。这与其各自的语用功能密切相关。

5专家个人身份动态建构的顺应性解释

专家建议者动态建构的各种身份首先是为了满足当前交际的需要,意在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不同的身份发挥不同的语用功能。具体来看,专家建议者建构权威专家身份和知识渊博专家身份是为了使其建议的内容引起建议接受者的重视,加强其建议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效果,其建构与满足当前语境下的主要交际需求(即有效实施建议行为)直接相关;而谦和专家身份的建构降低了建议行为的强加程度,有助于保护建议接受者的负面面子,与满足当前语境下的次要交际需求(即与人际意义相关的交际者面子)直接相关;虽然这类身份的建构降低了建议的强加程度,但同时也降低了建议接受者对建议的抵制程度,最终促使了建议行为的有效实施。因此,这些个人身份的建构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另一方面,专家建议者各种个人身份的建构也是积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的结果。就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而言,交际语境中的社交语境和心理语境相对比较突显。社交语境主要包括诸如社会规范、社会关系和文化等。同时,Leech(1983)所讲的礼貌规范也可以纳入其中。心理语境主要包括如交际者的个性、情感、信念、欲望或愿望以及动机或意图等因素。同时,Brown和Levinson(1987)所关注的“面子”也可以纳入其中,因为面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愿望”,是一种心理诉求。具体来讲,权威专家身份和知识渊博专家身份的建构主要是对社交语境中权势关系的顺应。谦和专家身份的建构体现了对汉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谦逊因素的顺应,同时也是对心理语境中情感和面子因素的顺应,既突显了交际者意图取得的“社交目标”(Leech,2005: 9),也突显了专家建议者与建议接受者之间平等的关系,弱化了建议的强加程度。我们用下例来说明专家建议者如何积极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在建议话语序列中动态建构不同个人身份以满足不同的交际需求。(8)(来自D3)1 T5:……第九页上面你有好几个地方都提到了那个会话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2 S:嗯。3 T5: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4 S:嗯。5 T5:这个表述和观点可能6 S:嗯:[它这个是:: ]7 T5:[在这个,嗯]8 S:就是前面那个她们提出,9 T5:对。10 S:就是De Fina,哦,Fina就是那个Schiffrin她们提出的,就2006年她们在11 T5:嗯。12 S:嗯,我看文献叫那个discourse,嗯(2.0)叫那个Discourse and Identity13 T5:[对,你可能引用了]14 S:[她们的话,嗯就说是]15 T5:[对,对的,引用了]她们的话,对,我有那个书Discourse and Identity16 S:嗯。17 T5:引用了她们的观点。18 S:嗯。19 T5:但是,我只是想说,从我接触的来看,20 S?:嗯。21 T5:最起码在国内的研究中间哦,22 S:嗯。23 T5:倒是没有认为这两个是截然不同啊,24 S?:嗯。25 T5:你别的地方也讲到什么26 S:嗯嗯。27 T5:两个极端啊[等等]。28 S:[嗯嗯]。29 T5:事实上你可能研究不需要用到这个,你说是它30 S:嗯嗯。31 T5:既然是形成互补嘛,32 S:嗯嗯。33 T5:对吧?34 S:嗯。35 T5:为了突出你自己的这个互补你就把它说成是截然不同。36 S:呵呵37 T5:其实,38 T1:呵呵39 T5:其实呵呵,(……)它并不是这样的呵,我自己这么认为,你可以稍微modify一下。40 S:对,哦行行行。此例中,T5通过评论和质疑S论文开题报告中的一个具体内容而建构了其作为专家的默认身份(第1~5行)。随后,T5对S的回应(第6~12行)给予了肯定评价(第13 ~17行),这也建构了其默认身份的专家。接着,T5指出S所引用的文献内容并不合适(第19~35 行),在此过程中,T5对其已建构起来的默认专家身份进行了调整。通过突显自己对某一领域内研究现状的掌握,同时也通过突显自己在该领域内的权威性(即第19、21、23 行),T5建构了知识渊博专家身份和权威专家身份,顺应了社交语境中的权势关系因素,其目的在于支持自己对S所引用内容的评价和质疑,更重要的是为了其即将提出的建议(第29、39 行)能够得以有效实施,以满足当前语境下的主要交际需求。最后在第39行的建议中,T5通过“我自己这么认为”和“你可以”以及副语言策略“呵呵”等突显了其谦和的个人品质,建构了谦和专家身份,顺应了汉语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谦逊因素和心理语境中的面子因素,以满足当前交际语境下的次要交际需求,即建议接受者的面子需求。谦和专家身份的建构降低了建议的强加程度,从而降低了S对其建议的抵制程度,有助于该建议最终得以有效实施。整体来看,在这个建议话语序列中,T5首先建构了默认专家身份,这符合该机构性语境下其作为专家委员会成员身份建构的预期。但随着建议序列的展开,T5对其默认专家身份进行了调整,使其某一层面更加突显,即随后建构了知识渊博专家身份和权威专家身份,而且在该建议序列的最后又建构了谦和专家身份。这些体现了T5个人身份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随着交际展开,T5多样性个人身份的动态建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Omoniyi和White(2006:2)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身份及其建构的理论阐述:“在特定语境中,不止一种身份被表达出来,而且身份之间存在动态的管理。”而且,以上分析也说明了Bucholtz和Hall(2005)提出的以突显身份的动态性和建构性为目的的“浮现原则”(emergence principle) 的合理性。作为社会文化语言路径下身份研究的五原则之一,“浮现原则”是指身份是在言语交际中动态浮现出来的。另外,需要明确的是,虽然夏芳(2009:32)指出,语境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转换直接影响到“言语者多元的、变化的话语身份特征”,但我们的分析表明,满足当前交际的需要却是专家建议者建构不同个人身份的根本动因。这一点与Ho(2010)的发现基本一致,即领导在其请求话语中建构各种领导个人身份的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其请求行为能够得以有效实施。

6结语

本研究考察了专家如何在建议话语序列中突显其专家身份的某一层面,以建构各种具体的个人身份。研究发现,专家建议者会使用不同的策略建构三类相互交织的个人身份,即权威专家身份、知识渊博专家身份、谦和专家身份。这些身份的建构是为了满足当前交际的需要,顺应不同语境因素的结果。这些身份具有各自的交际价值,其建构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策略。最后,希望本研究能够加深人们对学术互动中建议活动和身份建构的理解,但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语料规模偏小,因此并不能全面概括该机构性互动中专家个人身份建构的所有内容。

本文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9期。本文已获得原作者授权。作者简介:任育新,博士,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站博士后。曾赴剑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学或研修。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3项,省厅级项目8项。出版《学术建议中的身份建构》专著1部,参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英语使用及其本土化研究》《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与交际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等专著或编著写作3部,在《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数篇。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身份建构、学术话语、机构性话语等。

语言服务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